【出处】《纲目》 【别名】蒲黄根(《产乳集验方》),蒲笋(《日用本草》),蒲儿根(《野菜谱》),蒲包草根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。 【来源】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有部分嫩茎的根茎。春季采挖。 【化学成份】狭叶香蒲的根茎含碳水化物60~65%。宽叶香蒲的根含碳水化物81%。 【性味】 甘,凉。 ①《本经》:味甘,平。 ②《别录》:无毒。 ③《分类草药性》:苦,凉。 【功能主治】 清热凉血,利水消肿。治孕妇劳热,胎动下血,消渴,口疮,热痢,淋病,白带,水肿,瘰疬。 ①《本经》:主五脏心下邪气,口中烂臭,坚齿,明目,聪耳。 ②《日用本草》:去热燥,利小便。 ③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生啖,止消渴。 ④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’止下利咳嗽,肺气喘息不眠。 ⑤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清热,养血,消痈,利咽喉,通二便。 ⑥《开宝本草》:治淋沥,湿肿。 ⑦《四川中药志》:消水肿,水积,并止牙痛。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3钱;或绞汁。 【附方】 ①治母劳热,胎动下血,手足烦躁:蒲黄根,绞汁服一、二升。(《产乳集验方》) ②治热痢:蒲根(锉)二两,粟米(淘)二合。上二味,以水三盏,煎取一盏半,去滓,分温二服,空心,日午再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蒲根汤) ③治遗精、白带:蒲黄根、蒴藋各一两,薴麻根,米仁根各五钱,白英、三白草各四钱。水煎服,经期忌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 ④治湿热白带:蒲蒻炖鸡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 ⑤治瘰疬:蒲包草,连根采来,洗去泥,切寸段,砂锅煎汤代茶饮。不论男女皆愈。但妇人服此愈后,终不受孕,须服北京真益母丸四、五两,可解之。(《纲目拾遗》) ⑥治瘰疬,甲状脓肿大、尿道炎:蒲包草根五钱。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 【摘录】《*辞典》
读音:pú
[pú]
多年生草本植物,生池沼中,高近两米。根茎长在泥里,可食。叶长而尖,可编席、制扇,夏天开黄色花(亦称“香蒲”):蒲黄(蒲的花粉)。蒲棒。蒲草。蒲绒。蒲扇。 ◎ 指“菖蒲”:蒲节。蒲月(指农历五月)。 ◎ 庵,用草盖的圆形屋。 ◎ 古同“匍”,匍伏。 ◎ 姓。
读音:ruò
[ruò]
嫩蒲草:“采蒻无人到,生莎满径荒。” ◎ 细蒲席。 ◎ 莲茎入泥的白色部分(俗称“藕鞭”):“藕芽种者最易发,其芽穿泥成白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