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潮剧
更新时间:2025-05-25
潮剧
cháo jù
  • 潮剧的解释
  • 戏曲剧种。流行于广东东部、福建南部和台湾。曾名“潮州戏”、“潮音戏”。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,明代已流行,当时称“潮调”、“潮腔”。唱腔有[黄龙滚]、[点绛唇]等曲牌和头板、二板、三板等板式。剧目有《苏六娘》、《陈三五娘》等。

  • 词语解释:

  • 戏曲剧种。形成于明代中叶,当时称潮调。保留了很多唐·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弋阳腔的唱法。传统剧目有《陈三五娘》等。流行于广东·潮州、汕头和福建南部。潮剧[cháojù]⒈戏曲剧种。形成于明代中叶,当时称潮调。保留了很多唐·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弋阳腔的唱法。传统剧目有《陈三五娘》等。流行于广东·潮州、汕头和福建南部。
  • 引证解释:

  • ⒈戏曲剧种。形成于明代中叶,当时称潮调。保留了很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弋阳腔的唱法。传统剧目有《陈三五娘》等。流行于广东潮州、汕头和福建南部。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也有演出。
  • 网络解释:

  • 潮剧潮剧,因形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,俗称“潮调”、“潮音戏”、“白字仔戏”,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、云霄、平和、东山、漳浦、南靖等地广为流传,与梨园戏关系密切。
  • 综合释义:

  • 戏曲剧种。形成于明代中叶,当时称潮调。保留了很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弋阳腔的唱法。传统剧目有《陈三五娘》等。流行于广东潮州、汕头和福建南部。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也有演出。潮剧[cháojù]流行于广东潮安、汕头一带和福建南部的剧种。形成于明朝中叶,当时称为「潮调」,保留很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弋阳腔的唱法。
  •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戏曲剧种。形成于明代中叶,当时称潮调。保留了很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弋阳腔的唱法。传统剧目有《陈三五娘》等。流行于广东潮州、汕头和福建南部。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也有演出。
  • 国语辞典:

  • 流行于广东潮安、汕头一带和福建南部的剧种。形成于明朝中叶,当时称为「潮调」,保留很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弋阳腔的唱法。潮剧[cháojù]⒈流行于广东潮安、汕头一带和福建南部的剧种。形成于明朝中叶,当时称为「潮调」,保留很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弋阳腔的唱法。
  • 其他释义:

  • 戏曲剧种。流行于广东东部、福建南部和台湾。曾名“潮州戏”、“潮音戏”。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,明代已流行,当时称“潮调”、“潮腔”。唱腔有[黄龙滚]、[点绛唇]等曲牌和头板、二板、三板等板式。剧目有《苏六娘》、《陈三五娘》等。
潮剧的书写
字义分解

读音:cháo

[cháo]

海水因为受了日月的引力而定时涨落的现象:潮水。潮汐。涨潮。落潮。潮汛。潮流。潮涌。 ◎ 像潮水那样汹涌起伏的:思潮。热潮。新潮。潮红。潮热。心潮澎湃。 ◎ 湿:潮气。返潮。潮湿。 ◎ 方言,技术不高:手艺潮。

读音:jù

[jù]

厉害,猛烈,迅速:剧变。剧痛。剧烈。剧毒。加剧。 ◎ 文艺的一种形式,作家把一定的主题编出来,利用舞台由演员化装演出:戏剧。剧本。剧情。剧种。剧院。剧坛。京剧。话剧。 ◎ 姓。

潮剧造句
1、老一辈的艺术家通过实践,根据潮剧锣鼓打击乐器的特性,结合本剧种的表演特点,把潮剧锣鼓分成三种锣鼓组合,即大锣组合、深波钦仔组合和苏锣组合。2、2008年,郑舜英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剧传承人,2011年又膺任潮州市潮剧艺术培训中心主任,而目前剧团演出也仍需要她。3、李雪光剔除了过去的童伶制,还组...
1、汕头市潮阳区素有中国“英歌舞”之乡的美称,其“英歌舞”与潮剧、潮州音乐一道并称粤东民间艺术“三瑰宝”之一,自明朝传衍至今,历演不衰。 2、原本预计在今年春节前推出的世界首部卡通潮剧《柴房会》,因此一拖再拖。
1、潮剧、汉剧、闽剧、越剧和沪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,也都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。2、此外,还将潮剧经典剧目《柴房会》、《王茂生进酒》等制作成了卡通片,在网络上面世后引起下载热潮。3、潮剧《柴房会》将亮相巴黎戏曲节。4、提起《王茂生进酒》、《柴房会》、《辞郎洲》等经典潮剧,绝大多数的潮汕人都不会陌生。5、潮...
范文来(fanwenlai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范文来 fanwenlai.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-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