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李杜
更新时间:2025-05-24
李杜
lǐ dù
  • 李杜的解释
  • ①指唐代诗人李白、杜甫。 ②指唐代诗人李商隐、杜牧。

  • 词语解释:

  • 东汉·李固、杜乔的并称。东汉·李膺、杜密的并称。初唐诗人杜审言与李峤,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亦并称“李杜”。东汉·李云、杜众的并称。东晋·杜预与北魏·李冲的并称。唐·李白与杜甫的并称。宋·李韶与杜范的并称。李杜[lǐdù]⒈东汉·李固、杜乔的并称。东汉·李膺、杜密的并称。初唐诗人杜审言与李峤,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亦并称“李杜”。东汉·李云、杜众的并称。东晋·杜预与北魏·李冲的并称。唐·李白与杜甫的并称。宋·李韶与杜范的并称。
  • 引证解释:

  • ⒈东汉李固、杜乔的并称。引《后汉书·李杜传赞》:“李杜司职,朋心合力。致主文宣,抗情伊稷。”⒉东汉李膺、杜密的并称。引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杜密》:“党事既起,免归本郡,与李膺俱坐,而名行相次,故时人亦称李杜焉。”⒊东汉李云、杜众的并称。引宋洪迈《容斋四笔·四李社》:“弘农五官掾杜众,伤云以忠諫获罪,上书愿与云同日死。帝愈怒,下廷尉,皆死狱中。其后襄楷上言,亦称为李杜。”清赵翼《陔馀丛考·六“李杜”》:“李云、杜众以直通受诛,此又一李杜矣。”⒋东晋杜预与北魏李冲的并称。引《魏书·王肃传》:“詔曰:‘……故杜预之殁,窆於首阳;司空李冲,覆舟是託。顾瞻斯所,诚亦二代之九原也。故扬州刺史肃诚义结於二世,英惠符於李杜,平生本意,愿终京陵,既有宿心,宜遂先志。’”清赵翼《陔馀丛考·六“李杜”》:“《魏书》李冲、杜预,忠义相结,亦称李杜。”⒌唐李白与杜甫的并称。引唐韩愈《调张籍》诗:“李杜文章在,光焰万丈长。”《新唐书·文艺传上·杜甫》:“甫旷放不自俭,好论天下事,高而不功。少与李白齐名,时号‘李杜’”明胡应麟《诗薮·古体下》:“李杜二公,诚为劲敌。杜陵沉鬱雄深,太白豪逸宕丽。”清费锡璜《<友鸥堂集>序》:“叔威诗虽不逮李杜,置之元、白、苏、陆间,则并驱争先。”⒍初唐诗人杜审言与李峤,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亦并称“李杜”。引明胡应麟《诗薮·唐下》:“杜审言、李嶠结友前朝,李商隐、杜牧之齐名晚季,咸称李杜。”⒎宋李韶与杜范的并称。引《宋史·李韶传》:“当是时,杜范亦在列,二人廉直,中外称为‘李杜’。”清赵翼《陔馀丛考·六“李杜”》:“《宋史》李韶与杜范皆廉直,中外谓李杜。”
  • 网络解释:

  • 李杜(李商隐、杜牧的合称)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,世称“小李杜”,'大李杜'是李白和杜甫的合称。
  • 综合释义:

  • 东汉李固、杜乔的并称。《后汉书·李杜传赞》:“李杜司职,朋心合力。致主文宣,抗情伊稷。”东汉李膺、杜密的并称。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杜密》:“党事既起,免归本郡,与李膺俱坐,而名行相次,故时人亦称李杜焉。”东汉李云、杜众的并称。宋洪迈《容斋四笔·四李社》:“弘农五官掾杜众,伤云以忠諫获罪,上书愿与云同日死。帝愈怒,下廷尉,皆死狱中。其后襄楷上言,亦称为李杜。”清赵翼《陔馀丛考·六“李杜”》:“李云、杜众以直通受诛,此又一李杜矣。”东晋杜预与北魏李冲的并称。《魏书·王肃传》:“詔曰:‘……故杜预之殁,窆於首阳;司空李冲,覆舟是託。顾瞻斯所,诚亦二代之九原也。故扬州刺史肃诚义结於二世,英惠符於李杜,平生本意,愿终京陵,既有宿心,宜遂先志。’”清赵翼《陔馀丛考·六“李杜”》:“《魏书》李冲、杜预,忠义相结,亦称李杜。”唐李白与杜甫的并称。唐韩愈《调张籍》诗:“李杜文章在,光焰万丈长。”《新唐书·文艺传上·杜甫》:“甫旷放不自俭,好论天下事,高而不功。少与李白齐名,时号‘李杜’”明胡应麟《诗薮·古体下》:“李杜二公,诚为劲敌。杜陵沉鬱雄深,太白豪逸宕丽。”清费锡璜《<友鸥堂集>序》:“叔威诗虽不逮李杜,置之元、白、苏、陆间,则并驱争先。”初唐诗人杜审言与李峤,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亦并称“李杜”。明胡应麟《诗薮·唐下》:“杜审言、李嶠结友前朝,李商隐、杜牧之齐名晚季,咸称李杜。”宋李韶与杜范的并称。《宋史·李韶传》:“当是时,杜范亦在列,二人廉直,中外称为‘李杜’。”清赵翼《陔馀丛考·六“李杜”》:“《宋史》李韶与杜范皆廉直,中外谓李杜。”李杜[lǐdù]唐代诗人李白、杜甫二人的合称。唐.韩愈〈调张籍〉诗:「李杜文章在,光焰万丈长。」
  •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(1).东汉李固、杜乔的并称。《后汉书·李杜传赞》:“李杜司职,朋心合力。致主文宣,抗情伊稷。”(2).东汉李膺、杜密的并称。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杜密》:“党事既起,免归本郡,与李膺俱坐,而名行相次,故时人亦称李杜焉。”(3).东汉李云、杜众的并称。宋洪迈《容斋四笔·四李社》:“弘农五官掾杜众,伤云以忠谏获罪,上书愿与云同日死。帝愈怒,下廷尉,皆死狱中。其后襄楷上言,亦称为李杜。”清赵翼《陔馀丛考·六“李杜”》:“李云、杜众以直通受诛,此又一李杜矣。”(4).东晋杜预与北魏李冲的并称。《魏书·王肃传》:“诏曰:‘……故杜预之殁,窆于首阳;司空李冲,覆舟是托。顾瞻斯所,诚亦二代之九原也。故扬州刺史肃诚义结于二世,英惠符于李杜,平生本意,愿终京陵,既有宿心,宜遂先志。’”清赵翼《陔馀丛考·六“李杜”》:“《魏书》李冲、杜预,忠义相结,亦称李杜。”(5).唐李白与杜甫的并称。唐韩愈《调张籍》诗:“李杜文章在,光焰万丈长。”《新唐书·文艺传上·杜甫》:“甫旷放不自俭,好论天下事,高而不功。少与李白齐名,时号‘李杜’”明胡应麟《诗薮·古体下》:“李杜二公,诚为劲敌。杜陵沉郁雄深,太白豪逸宕丽。”清费锡璜《〈友鸥堂集〉序》:“叔威诗虽不逮李杜,置之元、白、苏、陆间,则并驱争先。”(6).初唐诗人杜审言与李峤,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亦并称“李杜”。明胡应麟《诗薮·唐下》:“杜审言、李峤结友前朝,李商隐、杜牧之齐名晚季,咸称李杜。”(7).宋李韶与杜范的并称。《宋史·李韶传》:“当是时,杜范亦在列,二人廉直,中外称为‘李杜’。”清赵翼《陔馀丛考·六“李杜”》:“《宋史》李韶与杜范皆廉直,中外谓李杜。”
  • 国语辞典:

  • 唐代诗人李白、杜甫二人的合称。李杜[lǐdù]⒈唐代诗人李白、杜甫二人的合称。引唐·韩愈〈调张籍〉诗:「李杜文章在,光燄万丈长。」
  • 辞典修订版:

  • 唐代诗人李白、杜甫二人的合称。唐.韩愈〈调张籍〉诗:「李杜文章在,光焰万丈长。」
  • 其他释义:

  • ①指唐代诗人李白、杜甫。②指唐代诗人李商隐、杜牧。
李杜的书写
字义分解

读音:lǐ

[lǐ]

落叶小乔木,果实称“李子”,熟时呈黄色或紫红色,可食:李代桃僵(原用“桃”“李”共患难来喻兄弟相爱相助,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)。投桃报李。李下不正冠(喻要避免不必要的嫌疑)。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(喻为人只要忠诚、正直一定会感动别人)。 ◎ 姓。 ◎ 古同“理”,古代法官的代称。

读音:dù

[dù]

落叶乔木,果实圆而小,味涩可食,俗称“杜梨”,亦称“甘棠”、“棠梨”。木材可做扁担或刻图章。 ◎ 阻塞(sè),堵塞(sè):杜绝。杜塞(sè)。杜门谢客,防微杜渐。 ◎ 〔杜撰〕凭自己的意思没有根据地编造。 ◎ 姓:杜康(相传最早发明酿酒的人,文学作品中借指酒)。

李杜造句
1、岁月无常,又过春墙,想当时,一曲凝香,低吟浅唱,联句双双。论及今古,谈笑处,皆文章。不尊李杜,无视苏王,正年少,几段轻狂,心如海阔,志比天长。那许风趣,寻思起,已微凉。李暮寒2、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有“房姚比雅韵,李杜并诗豪”的评价。3、之前某些李杜诗艺解读常见的局囿是:过于强调指向和归宗,对艺术和...
1、唐朝知识分子以走动秦楼楚馆为正业之一,从元白到李杜,无一例外。2、同理,桦川券10元券与富锦县金融救济券的10元券图案也一样,也应是李杜发行的。3、据馆内讲解员介绍,“太白书屋还运用了幻影成像、水纹投影等现代技术,生动再现了李杜相会、李白戏权贵、金龟换酒、安史之乱等历史故事。4、孙校长知道这个会...
1、陈廷敬是清康熙朝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、理学家和诗人,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慎,文采渊博,著述颇丰,康熙皇帝高度赞扬他“房姚比就韵,李杜并诗豪”。2、陈廷敬是清康熙朝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、理学家和诗人,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慎,文采渊博,著述颇丰,康熙皇帝赞扬他“房姚比就韵,李杜并诗豪”。3、《后汉书·李杜列...
1、《后汉书·李杜列传》将二人事迹并列,也有“李杜司职,朋心合力”的赞语。2、但是,李杜思鼓动了更多的老师说情,因此有了今晚一百多名毕业班老师济济一堂的会议。3、唯一的嗜好就是下棋,因此杜风才希望杜牧成为一个棋道高手,以此讨好李昂的欢心,从而得到宠幸,到时候将牛李党争变为牛李杜三党也未可尽知……4、...
范文来(fanwenlai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范文来 fanwenlai.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-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