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撑拒
更新时间:2025-05-24
撑拒
chēnɡ jù
  • 撑拒的解释
  • 1.亦作"撑拒"。亦作"撑距"。 2.撑持;支撑。 3.抵抗;反抗。 4.挣扎。

  • 词语解释:

  • 1.亦作'撑拒'。亦作'撑距'。2.撑持;支撑。3.抵抗;反抗。4.挣扎。
  • 基础解释:

  • 亦作/'撑拒/'。亦作/'撑距/'。撑持;支撑。抵抗;反抗。挣扎。
  • 引证解释:

  • ⒈亦作“撑拒”。亦作“撑距”。⒉撑持;支撑。引汉蔡琰《悲愤诗》:“斩截无孑遗,尸骸相撑拒。”唐柳宗元《问答·晋问》:“其高壮则腾突撑拒,聱岈鬱怒。”清吴伟业《雁门尚书行》:“战马嘶鸣失主归,横尸撑距无能识。”⒊抵抗;反抗。引宋岳珂《桯史·万春伶语》:“揖者不服,撑拒滕口。”清唐孙华《观宴高丽使臣》诗:“隋唐屡驾未成功,终凭絶塞相撑拒。”周素园《贵州民党痛史》第四篇第十二章:“倪克荣各部,小有撑拒,即冰消瓦解。”⒋挣扎。引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三》:“忽其人蹶然而走,以手作撑拒状。”鲁迅《坟·人之历史》:“高山之颠,实见鱼贝,足为故海之徵,而化石为形,大率撑拒惨苦,人可知其变之剧矣。”
  • 网络解释:

  • 撑拒“高山之颠,实见鱼贝,足为故海之徵,而化石为形,大率撑拒惨苦,人可知其变之剧矣。”
  • 综合释义:

  • 亦作“撑拒”。亦作“撑距”。撑持;支撑。汉蔡琰《悲愤诗》:“斩截无孑遗,尸骸相撑拒。”唐柳宗元《问答·晋问》:“其高壮则腾突撑拒,聱岈鬱怒。”清吴伟业《雁门尚书行》:“战马嘶鸣失主归,横尸撑距无能识。”抵抗;反抗。宋岳珂《桯史·万春伶语》:“揖者不服,撑拒滕口。”清唐孙华《观宴高丽使臣》诗:“隋唐屡驾未成功,终凭絶塞相撑拒。”周素园《贵州民党痛史》第四篇第十二章:“倪克荣各部,小有撑拒,即冰消瓦解。”挣扎。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三》:“忽其人蹶然而走,以手作撑拒状。”鲁迅《坟·人之历史》:“高山之颠,实见鱼贝,足为故海之徵,而化石为形,大率撑拒惨苦,人可知其变之剧矣。”撑拒[chēngjù]撑持抵抗。宋.岳珂《桯史.卷一零.万春伶语》:「揖者不服,撑拒滕口。」也作「牚拒」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•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亦作“撑拒”。亦作“撑距”。(1).撑持;支撑。汉蔡琰《悲愤诗》:“斩截无孑遗,尸骸相撑拒。”唐柳宗元《问答·晋问》:“其高壮则腾突撑拒,聱岈郁怒。”清吴伟业《雁门尚书行》:“战马嘶鸣失主归,横尸撑距无能识。”(2).抵抗;反抗。宋岳珂《桯史·万春伶语》:“揖者不服,撑拒滕口。”清唐孙华《观宴高丽使臣》诗:“隋唐屡驾未成功,终凭绝塞相撑拒。”周素园《贵州民党痛史》第四篇第十二章:“倪克荣各部,小有撑拒,即冰消瓦解。”(3).挣扎。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三》:“忽其人蹶然而走,以手作撑拒状。”鲁迅《坟·人之历史》:“高山之颠,实见鱼贝,足为故海之徵,而化石为形,大率撑拒惨苦,人可知其变之剧矣。”
  • 国语辞典:

  • 撑持抵抗。宋.岳珂《桯史.卷一○.万春伶语》:「揖者不服,撑拒滕口。」也作「牚拒」。
  • 辞典修订版:

  • 撑持抵抗。宋.岳珂《桯史.卷一零.万春伶语》:「揖者不服,撑拒滕口。」也作「牚拒」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撑拒的书写
字义分解

读音:chēng

[chēng]

支着,支持:撑竿跳。支撑。撑持(勉强支持)。撑腰(喻给予有力支持)。撑拒。撑门面。 ◎ 用篙使船前进:撑船。 ◎ 使张开:撑伞。撑口袋。 ◎ 使保持张开状态的器物:撑子。撑圈(quān )。 ◎ 饱胀到容不下的程度:吃撑着了。口袋撑破了。

读音:jù

[jù]

抵挡,抵抗:拒守。拒敌。抗拒。 ◎ 不接受:拒绝。拒谏(拒绝劝谏)。来者不拒。 ◎ 古同“矩”,方阵。

范文来(fanwenlai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范文来 fanwenlai.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-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