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传檄
更新时间:2025-05-26
传檄
chuán xí
  • 传檄的解释
  • 传递征召、晓喻、声讨的文书。

  • 词语解释:

  • 传布檄文。传檄[chuánxí]⒈传布檄文。
  • 基础解释:

  • (书)(动)传布檄文:~声讨|彻夜~。
  • 引证解释:

  • ⒈传布檄文。引《史记·张耳陈馀列传》:“诚听臣之计,可不攻而降城,不战而略地,传檄而千里定。”唐独孤及《太行苦热行》:“会同传檄至,疑议立谈决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回:“曹操传檄告天下,诸侯奋怒皆兴兵。”邹鲁《福建光复》:“传檄各府知县驻军,尅日反正。”
  • 网络解释:

  • 传檄传檄,汉语词汇。
  • 网友释义:

  • 传檄,汉语词汇。拼音:chuánxí指传布檄文。语出《史记·张耳陈馀列传》:“诚听臣之计,可不攻而降城,不战而略地,传檄而千里定。”
  •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传布檄文。《史记·张耳陈馀列传》:“诚听臣之计,可不攻而降城,不战而略地,传檄而千里定。”唐独孤及《太行苦热行》:“会同传檄至,疑议立谈决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回:“曹操传檄告天下,诸侯奋怒皆兴兵。”邹鲁《福建光复》:“传檄各府知县驻军,尅日反正。”
  • 国语辞典:

  • 发布晓喻或声讨的文书。传檄[chuánxí]⒈发布晓喻或声讨的文书。引《三国演义·第五回》:「曹操传檄告天下,诸侯奋怒皆兴兵。」
  • 辞典修订版:

  • 发布晓喻或声讨的文书。《三国演义.第五回》:「曹操传檄告天下,诸侯奋怒皆兴兵。」
  • 其他解释:

  • 谓为檄书以责所伐者也。《史记·张耳陈余传》:「可不攻而降城,不战而略地,传檄而千里定,可乎?」;《史记·淮阴侯传》:「三秦可传檄而定也。」索隐:「案,《说文》云:『檄,二尺书也。』此云传檄,谓为檄书以责所伐者。」;《后汉书·耿弇传》:「天下可传檄而定。」
  • 其他释义:

  • 传递征召、晓喻、声讨的文书。
传檄的书写
字义分解

读音:chuán,zhuàn

[chuán,zhuàn]

转(zhuǎn )授,递:传递。传输。传戒。传统。言传身教。 ◎ 推广,散布:宣传。流传。传名。传奇(a.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;b.中国明、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;c.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)。

读音:xí

[xí]

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:“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”。檄文。羽檄。檄移(文体名,“檄文”与“移文”的合称。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;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)。

传檄造句
1、旅顺既下,本帅提兵自天津迫京师,天下传檄而定,大业即成。2、这支太平军的战略目的是想要打下北京城,然后把天下传檄而定。3、之所以要身披孝衣,是因为他们的总兵传檄了天下,要为在北京死难的崇祯皇帝报仇!下大同后直扑北京,前些时日的胜利犹如做梦一般。4、为今日计,当严申纪律,秋毫勿犯,任贤抚众,使近悦...
1、好吧,虽说根据黄巢入关之中,这些关中兵将们,连望风而降都谈不上,可谓传檄而定,但总的来说,这些濒临忠诚警戒值得藩镇,比上不足,比下还是有余的。2、正元二年(255年),正月,他们假称受太后诏书,在寿春(今安徽寿县)起兵,传檄州郡,讨伐司马师。3、之所以要身披孝衣,是因为他们的总兵传檄了天下,要为...
1、城不足惧,这群黄巾乱党虽然暂时占据了城池,但给了他们也没用,他们此刻如若听到他们的贼首已然伏诛了,只怕已经乱成一锅粥了,还哪里用得了去打,我只要传檄可定。2、当年的举兵,还不是宦竖柄朝,垢蠹纪纲,铨贡失才吗?攻破汝州后,自己代黄巢传檄:各宜守垒,勿犯吾锋!吾将入东都,即至京邑,自欲问罪,无预众人...
范文来(fanwenlai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范文来 fanwenlai.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-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