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櫟怎么读
更新时间:2025-05-23
櫟
櫟的拼音
注音 ㄌㄧˋ
部首笔画 4
繁体字
汉字结构左右结构
造字法
櫟的笔顺横竖撇捺撇竖折横横折折捺折折捺横竖撇捺
櫟的意思、基本意思
  • SRXS
  • 五行
  • UniCode
    U+6ADF
  • 仓颉
    DVID
  • SXRS
  • 四角号码
    42994
  • GBK编码
    99B5
  • 规范汉字
  • 基本解释


    lì   ㄌㄧˋ

    康熙字典

    ◎ 康熙字典解释
    【辰集中】【木字部】 櫟; 康熙笔画:19; 页码:页560第30(点击查看原图)
    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卽狄切,音歷。【說文】木也。【邢昺曰】似樗之木。【詩·秦風】山有苞櫟。【疏】引《爾雅》云:櫟,其實梂,橡也。【陸璣疏】秦人謂柞櫟爲櫟,其子房生爲梂。河内人謂木蓼爲櫟,椒榝之屬也。其子亦房生,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。 又不材之木也。【莊子·人閒世】匠石見櫟社樹,其大蔽牛,觀者如市,匠石不顧。 又不生火之木也。【淮南子·時則訓】十二月,其樹櫟。【高誘註】木不生火,惟櫟爲然。 又地名。【春秋·桓十五年】鄭伯突入于櫟。 又鳥名。【山海經】天帝之山有鳥,黑文而赤翁,名曰櫟。 又與擽通。【詩·周頌】鞉磬柷圉。【疏】圉狀如伏虎,背上有二十七鉏鋙,刻以木長尺櫟之。 又【唐韻】以灼切,音鑰。櫟陽,縣名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屬左馮翊。 又【集韻】式灼切,音爍。地名。在晉。 又【集韻】歷各切,音洛。【詩·秦風】山有苞櫟,隰有六駁。【唐韻】櫟駁通叶,無二音。 又【唐韻】魯刀切,音勞。【史記·楚元王世家】㛮詳爲羹盡櫟釜。【漢書】作轑釜。
    考證:〔【詩·秦風】山有苞櫟。【註】引爾雅云。〕 謹照原文註改疏。〔陸璣疏河南人謂木蓼爲櫟。秦風苞櫟從其方土之言柞櫟也。〕 謹照原文南改内。秦風以下改爲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。〔【淮南子·時則訓】官獄其樹櫟。〕 謹照原文文義,官獄爲十二月三字。

    字源字形

    字源演变:

    甲骨文金文小篆 楷体

    字形对比:

    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香港明体日本明朝体韩国明朝体旧字形

    汉语字典

    [①][lì]
    [《廣韻》郎擊切,入錫,來。]
    “栎1”的繁体字。
    (1)麻栎。山毛榉科。落叶乔木。叶长椭圆形。初夏开花,黄褐色,雌雄同株。坚果卵圆形。幼叶可饲柞蚕。壳斗和树皮可提取栲胶。木材坚实,可做枕木和机械用材。因其木理斜曲,古代多作炭薪。古人常喻作不材之木。
    (2)喻无用之材。参见“櫟散”。
    (3)栏杆之类。
    (4)打击,搏击。
    (5)谓啮咬。
    (6)超越。
    (7)刮擦器物。
    (8)传说中的鸟名。
    (9)古地名。春秋时郑国别都,今河南省禹县。
    (10)古地名。春秋时晋地,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。
    (11)古地名。春秋楚地。在今河南省新蔡县西北。
    [②][yuè]
    [《廣韻》以灼切,入藥,以。]
    “栎2”的繁体字。
    古县名用字。秦置栎阳县,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。参阅清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·陕西二·栎阳城》。

    音韵参考

    [上古音]:药部来母,ly?k
    [广 韵]:以灼切,入18藥,yuè,宕開三入陽以
    [平水韵]:入声十二锡
    [国 语]:lì,láo,yuè
    [粤 语]:lik1

范文来(fanwenlai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范文来 fanwenlai.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-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