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揭怎么读
更新时间:2025-05-25
揭
揭的拼音 jiē
注音 ㄐㄧㄝ
部首笔画 3
繁体字
汉字结构左右结构
造字法形声
揭的笔顺横竖横竖折横横撇折撇捺折
揭的意思、基本意思
  • RJQN
  • 五行
  • UniCode
    U+63ED
  • 仓颉
    QAPV
  • RJQN
  • 四角号码
    56027
  • GBK编码
    BDD2
  • 规范汉字
    2522
  • 基本解释


    jiē  ㄐㄧㄝˉ
    ◎ 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,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:揭锅。揭幕。
    ◎ 使隐瞒的事物显露:揭露。揭发。揭底。揭穿。揭短。揭晓。
    ◎ 高举:揭竿而起。
    ◎ 标示:揭橥(zhū)(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,引申为标志。亦作“揭著”)。揭示。
    ◎ 扛,持。
    ◎ 姓。

    反义词

    英文翻译


    expose   show up   take off   tear off   uncover

    康熙字典

    ◎ 康熙字典解释
    【卯集中】【手字部】 揭; 康熙笔画:13; 页码:页444第05(点击查看原图)
    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𠀤居謁切,音訐。【說文】高舉也。或作𢶆。 又【唐韻】基竭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丘傑切,𠀤音朅。義同。或作担。又作拮。 又與偈通。車疾貌。【王應麟·詩攷】韓詩,匪車揭兮,見漢書王吉傳。 又【唐韻】渠列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巨列切,𠀤音傑。與𢷒同。或作搩。【增韻】舉而豎之也。【前漢·𨻰項傳贊】揭竿爲旗。【張衡·西京賦】豫章珍館,揭焉中峙。 又擔也,負也。【戰國策】馮煖于是乗其車,揭其劒。【史記·東方朔傳】數賜縑帛,擔揭而去。 又姓。【前漢·功臣表】安道侯揭陽定。 又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𠀤其謁切,音碣。亦擔也。 又長也。【詩·衞風】葭菼揭揭。 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𠀤語訐切,音钀。義同。 又【唐韻】居列切,音孑。揭起也。【詩·小雅】維北有斗,西柄之揭。又【大雅】顛沛之揭。【傳】揭,見根貌。【疏】樹倒故根見。【戰國策】唇揭者,其齒寒。【註】揭,猶反也。 又啓事。今日揭帖。 又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𠀤去例切,音憩。亦高舉也。 又褰衣涉水,由膝以下也。【詩·邶風】淺則揭。【爾雅·釋水】揭者,揭衣也。【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】涉冰揭河。 又【集韻】其例切,音偈。揭陽,縣名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南海郡揭陽縣。 又丘言切。與攑同。亦舉也。 考證:〔【司馬相如·子虛賦】涉冰揭河。〕 謹照原書子虛賦改上林賦。

    字源字形

    揭

    汉语字典

    [①][jiē]
    [《廣韻》居竭切,入月,見。]
    [《廣韻》居列切,入薛,見。]
    [《廣韻》渠列切,入薛,羣。]
    [《廣韻》丘謁切,入薛,溪。]
    [《廣韻》其謁切,入月,羣。]
    亦作“掲1”。亦作“担2”。
    (1)高举。
    (2)高亢。
    (3)担;负。
    (4)持;拿。
    (5)显露;揭露。
    (6)指公布;发表。
    (7)掀起;拉开。
    (8)标帜。
    (9)向上翻。
    (10)今方言中亦谓翻地。
    (11)借债。
    (12)揭帖的简称。
    (13)小木桩。
    (14)见“揭揭”。
    (15)汉字书法术语。
    (16)同“藒”。参见“揭車”。
    (17)姓。唐有揭镇。见《续通志·氏族八》。
    [②][qì]
    [《廣韻》去例切,去祭,溪。]
    (1)提起衣服。
    (2)通“愒”。休息。

    音韵参考

    [上古音]:月部見母,kiat
    [广 韵]:去例切,去13祭,qì,蟹開三去祭B溪
    [平水韵]:去声八霁·入声六月·入声九屑
    [国 语]:jiē
    [粤 语]:kit3
    [闽南语]:kiat4,khe3

    详细解释

    详细字义
    jiē 
    〈名〉
    标志 [mark;sign;symbol]
    峨嵋为泉阳之揭。—— 郭璞《江赋》
    词性变化
    jiē 
    〈形〉
    (1) 高亢 [roaring]。如:揭天(声音高入天际);揭调(高调);揭孽(很高的样子)
    (2) 揭揭 [slender; ride fast]
    (3) 修长的样子。
    (4) 疾驰的样子。如:车马揭揭
    jiē 
    〈动〉
    (1) (形声。从手,曷声。本义:高举)
    (2) 同本义 [raise]
    揭,高举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    西柄之揭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
    修剑揭以低昂。——张衡《思玄赋》
    揭其剑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    揭竿为旗——汉· 贾谊《过秦论》
    两竿夹接。——明· 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    (3) 又如:揭厉(高举而扬厉之);揭鸡肆赦(在高竿上树起金鸡,宣布大赦)
    (4) 肩负;担;扛 [carry]
    负匮揭箧担囊而趋。——《庄子·胠箧》
    (5) 又如:揭箧(把箱笼扛走;比喻全部抄袭他人文字)
    (6) 披露;发表;公布 [announce; publish; disclose]
    会闱揭晓,名次群英。——李昌祺《前灯余话》
    (7) 又如:揭条(揭桃。揭调,揭露别人的短处);揭旧书(方言。揭老底);揭极(揭发恶性的报告);揭参(揭发弹劾);揭黄(用黄榜公布);揭载(刊登;发表);揭贴(张贴)
    (8) 掀起; 拿开 [take off]
    揭水指路。——唐· 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    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。——《水浒传》
    (9) 又如: 揭白(旧时人死后,请画师给死人画像。首先要揭去死人脸上蒙的白纸,故名);揭地掀天(翻天覆地)
    (10) 露出;向上翘 [turn up]
    颠沛之揭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荡》
    唇揭者甚齿塞。——《战国策》
    (11) 借债 [borrow]。如:揭借(借);揭债(借债);揭折(抵偿,折还)

范文来(fanwenlai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范文来 fanwenlai.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-32